<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rt id="amqcp"><rt id="amqcp"></rt></rt><bdo id="amqcp"></bdo><rt id="amqcp"></rt><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rt id="amqcp"></rt>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10篇)

廣輝1865分享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

強化“三個維度”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在給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事關全局、事關根本、事關長遠、事關黨和國家興衰成敗的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對于經濟發展大局和社會繁榮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從強化責任監督、科技創新和政策措施三個維度出發,扎實筑牢耕地保護、種子安全和農民權益等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強化責任監督維度,筑牢耕地保護防線?!跋癖Wo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土地是農民的安身立命之本,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強化責任擔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采取“長牙齒”的措施全方位、無死角保障耕地和耕地質量,以“零容忍”的態度,健全土地聯動協作執法機制,優化土地違法舉報獎勵制度,嚴厲查處和有效打擊亂占耕地建房等改變耕地性質、改變耕地用途的違法違規行為。通過始終繃緊牢靠的耕地保護防線和糧食安全這根弦,保護農田促進基本農田的有效利用,促進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和穩步提升。

強化科技創新維度,筑牢種子安全防線。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基石”,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保護種質資源,織密織牢種子安全防線,重在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抓好科研攻關。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通過自主研發、種質創新、品種檢測、良種繁育、優種綜合生產等科學環節,突破農技關鍵“卡脖子”瓶頸,搶占種業技術研發制高點、主高地。促進種質資源保護與安全利用,切實將“中國種”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保障口糧的絕對安全。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在種質資源多樣性、良種技術創新、種質資源發掘、新品種培育技術、種子生產和加工等多個領域、多個環節和多個方面還存在亟須提升和突破的地方。因此,要始終有危機感,不斷增強憂患意識,事關種子安全的“安全閥”一刻不能松、一刻也不能懈怠,全力用心用情保護好種子安全這份農業“振興之寶”。

強化政策措施維度,筑牢農民權益防線。農穩天下安。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解決好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農民問題,要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保糧食安全須重視農民利益。不能讓糧食生產者既流汗又吃虧。要從強化政策措施維度出發,通過改革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優化免費技術培訓、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強化農產品特色品牌打造、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等實實在在的措施,確保強農惠農富農落到實處,有效打消農民的后顧之憂,讓種糧農民通過農業產業獲得“真金白銀”的實惠、廣闊提升發展空間,進一步建強糧食安全主力軍,充分激發種糧積極性。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2

牢守糧食安全底線 端牢“中國飯碗”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既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廣大黨員干部要切實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扛起糧食安全責任,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牢守耕地紅線,有效防止糧田“非糧化”。__以來,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明確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睆V大黨員干部要不斷強化耕地保護思維,熟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各項法律法規和管理條例,做到糧田“非糧化”治理心有所尺、管有所據,強化耕地用途管理。同時,做好耕地保護普法宣傳,為老百姓解讀好各項政策知識、法律法規,避免老百姓出現“耕地政策盲區”,為“牢守18億畝耕地紅線”保駕護航。

推動高標準農田改造,有效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必須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根據科學數據評估,耕地質量提升1到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可見推動高標準農田改造勢在必行。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40%,推動高標準農田改造依然任重而道遠。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基層黨員干部要強化農田改造學習,多向專家學者請教、多去田間地頭走走,因“地”施策、科學施策,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讓老百姓的“望天田”變成“囤糧田”,真正端牢“中國飯碗”。

規范土地流轉,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由于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再加上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成本上漲,導致農村土地撂荒、利用率不高。農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必須強化土地利用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前全國各地都有根據地方現實情況,出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相關細則,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走進百姓,在廣泛宣傳相關辦法的同時,了解群眾需求、化解群眾顧慮,根據百姓反饋,積極探索符合地方實情的高效穩定的土地流轉關系,強化縣鄉村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在消除百姓疑慮、保障百姓利益的同時,有效提升農村土地利用率,筑牢國家“糧食安全”。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3

堅決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所系。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既要保數量,也要提質量。雖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耕地的賬面數字有所增加,但耕地還是那么多,產能也還是那么多,實際并沒有增加。對此,必須有清醒的“紅線意識”,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農民可以非農化,耕地決不能非農化。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坝械乜煞N”。集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項目資金,大力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__年,全國要新建8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緊緊依靠科技挖掘糧食增產潛力。這是實現糧食持續增產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國糧食畝產提高69.6公斤,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接近70%。在高起點上繼續增產,更要發揮好科技增產的潛力,著力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要加快篩選應用一批適宜本地特點、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繼續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抓好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扎實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大力推進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進一步發揮農機在科技興糧中的載體作用。

堅持不懈強化完善惠農政策。這是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最主要的還是政策好,中央政策力度大,各地也出臺了許多配套政策。今后在完善強化政策的同時,要在狠抓政策落實上下功夫。繼續落實好“四補貼”政策,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加快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繼續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調動主產區生產積極性。落實好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水平合理,促進農民種糧增收,讓農民愛種糧種好糧。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是解決“誰來種糧”、發展現代農業的應對之策,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渠道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業營銷人才、農業經營人才,完善農業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壯年留在農村、從事農業。鼓勵和支持專業化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供種育苗、農機作業、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及營銷等服務,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4

古往今來,足食都是治國安邦的首善大舉。古人講,民以食為天,“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尤為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舉措,取得了舉世稱贊的成就,現在,我國已比較穩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產世界1/4的糧食,養活世界1/5的人口。這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用實際行動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

把握戰略立足點,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受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糧食有缺口是客觀現實,需要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但十幾億中國人不能靠買飯吃、討飯吃過日子,我們的飯碗要主要裝自己的糧。這是因為:一方面,國際市場調劑空間有限。目前全球糧食貿易量僅有5000億斤—6000億斤,不到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大米貿易量700億斤左右,僅相當于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4,既不夠我們吃,也不可能都賣給我們;另一方面,大規模進口不可持續。如果我國長期從國際市場大量采購糧食,可能引起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不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也會影響我國與一些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把握戰略著眼點,明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優先序。我國耕地就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須有保有壓、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首先是“??诩Z”。大米、小麥是我國的基本口糧品種,全國60%的人以大米為主食,40%的人以面食為主。這就需要合理配置資源,優先保障水稻和小麥生產,水稻面積要大體穩定在目前的4.5億畝以上,小麥面積大體穩定在3.4億畝以上。其次是“保谷物”。保谷物主要是保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作物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的90%左右。稻谷和小麥作為口糧品種要保,玉米是重要的飼料糧和工業用糧,近年來需求增長最快,也要保。目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5.45億畝,應保持基本穩定。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5

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全年有望獲得好收成,能夠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但應看到,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在高起點上繼續保持糧食發展的好勢頭,面臨更多挑戰。主要表現為“五個并存”。

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與資源硬約束趨緊并存。影響需求增長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人口增長,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萬左右;另一個是消費升級,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多萬。由于人口數量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全國每年大體增加糧食需求200億斤。同時,耕地、水資源約束持續加劇。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每年要減少耕地600萬畝—700萬畝,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還要擠壓農業用水空間。為了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還要適度退耕還林還草。需求增長、資源減少,將使糧食等農產品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與結構性緊缺并存。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糧食生產快速增長,而消費升級較慢,出現過短暫的總量平衡、豐年有余。但這種供求格局已經改變。從總量看,現在已經有缺口,未來缺口還會繼續擴大。預計到20__年,糧食需求總量大約在1.4萬億斤左右,按照目前1.2萬億斤的產量基數和95%的基本自給率,要保持年度產需基本平衡,每年糧食至少要增產200億斤。從結構看,現在一些品種缺口較大,未來缺口還會繼續擴大。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去年進口大豆超過6000萬噸。有限的資源就擺在那兒,增加谷物種植就意味著減少其他作物種植,而需求又都在增加,這種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

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與比較效益下降并存。多年來,國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出臺“四補貼”、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解決糧食效益低的問題,但成本上漲、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從生產成本看,我國農業日益顯現“高成本”特征。這些年農資價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產要素都在上漲,特別是過去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漲,農忙時節有的地方一天100多元都請不到人,一些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很難承受。從種植收入看,比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趨勢。多數地方,一畝糧食的純收益只有二三百元,農民說,“辛辛苦苦種一畝田,不如外出打幾天工”。這將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6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笆濉睍r期,我國將農業科技進步作為增加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根本途徑,科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加強。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聯合攻關和試驗示范,推進農業技術進村入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建立起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全覆蓋。

綠色、高效是糧食生產技術發展的方向。我國大面積推廣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節本高效技術。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是39.8%和39.2%。

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鐵馬”,糧食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加大對農機制造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對農民購置農機具給予補助,有力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

為了激發創新熱情,“十三五”時期,國家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導農業科技工作者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希望的田野處處涌動金色的希望。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7

糧食是寶貴的,要珍惜糧食。這誰都會說。但在現實生活中,能真正體會糧食重要性的人卻為數不多。

近段時間,由于天氣變熱,學生倒剩菜剩飯的現象比較嚴重。為此,小學少先隊組織了一次愛惜糧食教育。沒有經歷過苦難,就很難體會幸福的歡樂;沒有經受過饑餓、寒冷,就難以感受到衣食無憂的幸運。我們的學生都沒有感受過真正的饑餓,為此對他們來說,沒有節約的概念。無形當中,造成了一些浪費。

只有通過學校經常性的教育,通過一些故事,一些調查,讓學生認識到愛惜糧食的重要。從會讀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用于行動中。從生活中最常見的事做起,不倒剩菜剩飯,不挑吃穿,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愛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生活的地球,可供生產糧食的耕地并不多,而且隨著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被不斷地蠶食。就全世界而言,糧食并不富裕。

每年都有好幾億人口因貧窮或自然災害或戰亂經受著饑餓??梢赃@么說:珍惜糧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8

當前,全國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形勢總體良好,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整體水平較過去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一些地區和企業安全生產意識淡薄,安全生產工作有弱化趨勢,安全生產隱患還不能及時消除,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為全面貫徹落實_,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工作,鞏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成果,促進糧食行業發展, 國家有關領導已經做出了一些指導意見:要構建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新格局 。

首先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宗旨是: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國務院關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有關精神。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按照政府承擔監管責任,企業負責事故責任,部門負責行業指導和監督管理職責的原則,努力構建部門指導有力、企業全面負責、職工積極參與的安全生產工作的新格局。

其次指出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是:組織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宣傳教育,提高糧食行業安全生產意識;及時制(修)訂與安全生產有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頒布糧食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淘汰影響安全生產的工藝、設備;督促檢查糧食行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按規定報告安全生產事故并根據需要組織救援;組織或參加安全生產事故調查;編制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或救援措施。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管轄區域內認真履行上述職責。

然后說明了當前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初步建立適應糧食行業發展要求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管職責;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企業安全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意識得到加強;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傷亡人數和經濟財產損失明顯下降;淘汰不利于安全生產的技術工藝和設施設備,規范操作程序和方法。

最后提出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是:全面落實部門監督管理職責,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和企業負責人的安全生產意識,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制度,強化對行業安全生產的管理;認真開展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報送渠道;推進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進程,夯實企業管理基礎;切實提高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嚴格執行各項技術操作規程;重點防范化學藥劑丟失被盜、設備傷人、糧堆倒塌、粉塵爆炸以及火災等安全生產事故;積極開展應急救援演練,提高安全生產事故救援能。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9

糧食安全問題作為一個全球性話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197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向全球敲響警鐘,首次提出了“糧食安全”問題,自此它引起了群眾的積極響應。怎樣確保糧食安全,這也成了人類面臨的一大問題。

概念:

糧食安全,顧名思義就是能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這個概念包括:

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

2、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

3、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

完善糧食應急儲備體系,確保糧食市場供應.最大限度地減少緊急狀態時期的糧食安全風險.是政府的職責.也是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全現狀

常言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今年7月以來國際糧價大幅攀升,國際社會著實“心慌”了一回。人們不禁要問:現在的糧食安全現狀到底如何?

國際社會的糧食安全

第一,糧食供給處于緊平衡。從20_年的情況分析,美國農業部的報告認為,20_年世界谷物產量可達到22.16億噸,而在需求量可能達到21.76億噸的情況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萬噸。

第二,糧食價格滯留于高位。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資源價格上升的力量,國際市場糧價最近幾年一路扶搖直上。

第三,饑餓人口有增無減。據聯合國公布的最新數據,20_年全球每天忍受饑餓的人數將達到10.2億人,扭轉了過去40年中饑餓人口持續減少的趨勢,而且這一數字今年將繼續增加。

中國的糧食安全

在中國,耕地僅占世界10%,人口卻占世界的22%,十幾億人的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因此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是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是實現糧食安全的總目標。

影響因素

在影響糧食安全的各種因素中,人口因素應當是最為直接和最為重要的因素

并不只表現在人口數量的增加而導致對糧食供給的壓力,還表現在生產要素、結構變動等多個方面:

第一, 糧食需求的膨脹。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依照全球150個國家的人口指數預測,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91億,糧食需求隨之將增加50%。

第二, 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惡化。

第三, 糧食分配與消費的嚴重不均。

第四, 消費結構升級加劇了糧食供給壓力。

解決方案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資本投入

營造公平合理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秩序

創建協調性與聯動性的國際機制

(1)聯合國可建立一個全球性糧庫,履行“世界糧食銀行”職能,并制定“特別借糧權”,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應對糧食危機。

(2)世界貿易組織可以獲得撤銷相關國家糧食貿易限制性規定的職權, (3)經合組織負責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負責評估相關國家應對糧食安全危機的財政政策,加強對國際市場糧食產品及期貨的分析和監督。

目前世界糧食危機日趨嚴重,糧食供需矛盾突出,糧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既要有近憂,也要有遠慮,帶著深刻的憂患意識,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健全國家和糧食儲備體系、加強耕地保護和嚴格限制糧食的工業化等方面下大力氣,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糧食安全問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于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0

_指出,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基礎上,完善國家安全保障體系。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社會穩定的大局。當前,中國糧食安全正處于高水平保障與高水平開放并存的時期。一方面,國內糧食安全保障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中國農業對外開放處于高水平,國際糧食市場成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來源。從國外進口糧食對保障國內糧食供需體系平衡、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以及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中國糧食安全面臨著新的挑戰。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糧食貿易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加上目前的世界衛生環境復雜,也加大了糧食供給的風險。由此,妥善處理高水平對外開放與糧食安全保障之間的關系,是新時代提升中國糧食安全治理能力、應對糧食安全新挑戰的基本方法。

一、高水平糧食安全與高水平農業開放并存

1.糧食安全保障處于歷史最好階段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對糧食安全問題極為重視。黨和政府長期以來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使得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為世界貢獻了1/4的糧食產量,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就生產端而言,70多年來,中國糧食總產量穩步上升,國內生產供應能力不斷提高。1949年糧食產量為11318.4萬噸,到20_年已經增長至66384.3萬噸,年均增幅達到2.6%。1990年前,國內糧食產量實現了驚人的“十二連增”,連續多年糧食產量穩定在6.5億噸水平。隨著國內糧食生產能力的提升,中國人均糧食占有水平也實現了大幅度提升,20_年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74.2千克,成為歷史上糧食生產和供應的最好時期。就消費端而言,中國實現了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資源占有量獲得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食物消費量。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數據顯示,1961-20_年,中國人均食物消費量呈穩定的增長態勢,其中,主糧消費量增加了1.5倍,果蔬、肉蛋奶、水產品等消費量均增長了5倍以上,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從《經濟學人》發布的全球最新糧食安全指數排名榜可以看到,在123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糧食安全指數排名第30位,且在食物總體供應、食物獲得性、質量安全等重要指標上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農業對外開放處于高水平階段

中國糧食安全保障處于歷史最高水平,與中國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融入國際糧食市場有直接的關系。自20_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農業對外開放度較高,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較低和貿易自由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在市場準入方面,中國通過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進口關稅,使得平均關稅稅率僅有15.1%,是全球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的1/4,成為世界農產品進口關稅水平較低的經濟體之一。同時,通過不斷完善配額管理制度,適時擴大糧棉油及化肥等農資產品的配額量,特別是主糧配額量大,且在配額內關稅降至1%,使得主糧進口量大大增加。在出口補貼方面,中國已不對任何農產品出口實施補貼。在國內支持方面,嚴格按照WTO的要求,將特定農產品、非特定農產品“黃箱”補貼約束在特定農產品年度生產總值及農業年度生產總值的8.5%水平之內,這一“微量允許”的水平低于發展中國家通用的10%的標準,并自主放棄了多邊體制為發展中經濟體定制的“發展箱”權利。按照WTO規則的要求,中國還放寬民營企業出口限制,不斷降低國有企業農產品出口比重,提高了民營企業農產品出口比重,使得涉農民營企業成為中國農業對外貿易投資的主力軍。另外,中國通過不斷調整和修訂國內農業政策法律體系,逐漸推動農業服務業領域的開放。

通過履行入世承諾以及不斷加大國內制度與國際規則的接軌力度,為中國農業構筑了一個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商務部數據顯示,20_年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額為279億美元,到20_年增長至2300.7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13%。其中進口額從20_年的118.5億美元增加到20_年的1509.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5%;出口額從20_年的160.5億美元增加到20_年的79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0%。隨著農業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已經完全嵌入到全球農產品市場。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成為國際農產品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力量。顯然,在國內環境資源約束不斷加劇的情況,通過農產品市場的對外開放,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能夠為國內糧食供給體系平衡提供支撐。從主糧進口的數據看,從1996年起大豆就成為凈進口主糧,到20_年進口量已經達到8851萬噸,成為中國進口量最大的主糧品種。小麥、玉米、稻谷也分別于20_年、20_年、20_年成為凈進口主糧品種。商務部數據顯示,從20_年加入WTO到20_年末,中國糧食凈進口量從959.2萬噸飆升到12782.3萬噸,年均增幅超過17%,是世界上糧食進口增速最快的國家,糧食凈進口量已經占到了國內糧食總產量的20%。

二、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1.“非必需”的大量進口破壞了國內糧食平衡

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對農產品進口調節上并無足夠的關稅控制空間,也難以運用多元化的關稅調控形式。同時,進口許可、數量限制等措施也幾乎派不上用場,使得控制農產品進口的手段較為有限,傳統的邊境保護難以發揮作用。正是如此,隨著國內農產品價格倒掛問題的加重,國內外糧食價差很快就突破了關稅的防護作用,糧食進口的動力日漸增強,超過國內正常供需缺口之外的非必需進口大量增加。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_-20_年間,每年的糧食供需缺口約為5000萬噸左右,但實際上每年糧食凈進口量均超過了8000萬噸,部分年份甚至超過了1億噸,這4年間累計的“非必需”進口量超過了1.5億噸。從20_年至今,在中國進口糧食中有50%的量是超過了正常供需缺口的“非必需”進口。

“非必需”進口量的增加,對國內糧食市場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沖擊了原有的糧食供需平衡體系。一方面,“非必需”進口的激增增加了庫存壓力,也影響了國內糧食自給率。隨著進口量的增加,中國的玉米、小麥、稻谷、大豆等主糧品種自給率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如果不將大豆算在內,中國三大主糧的自給率依然能夠維持在97%~98%的水平。因每年大豆進口量較多,將大豆計算在內,糧食自給率下降趨勢極為明顯,20_年約為90%,到20_年下降到83.9%,到20_年勉強維持在86%的水平。另一方面,大量的“非必需”進口沖擊了國內糧價,進口糧食價格的“天花板”效應比較明顯,不僅導致了農民賣糧難,而且也加大了政府收儲壓力并加重了公共財政負擔。另外,國際市場的低價糧持續進入國內市場,也對國內糧食市場競爭帶來了倒逼壓力,從而促使糧價的下降。從長遠角度考慮,主糧市場被大量的低價進口同類產品擠占甚至是替代,對國內糧食生產產生了明顯的負面效應,要求國內糧食生產支持及補貼政策必須做出適當改革。

2.國際規則限制了國內農業政策的調整空間

與歐盟、日韓等經濟體相比,中國對農產品進口缺乏高關稅保護體系。為了應對國際市場低價糧進口帶來的沖擊與壓力,主要運用國內支持政策來進行調控。但是,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國內農業支持政策面臨著國際規則約束的壓力不斷加大,20_年之后陸續實施的最低收購價、托市收購價等價格支持政策,使得中國主要糧食品種的“黃箱”支持總量一再增長,日漸逼近或突破8.5%的底線。中國國內支持政策的運用受到了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的關注,面臨著較大的爭訟壓力。20_年9月,美國以中國政府對玉米、小麥、稻谷三大主糧提供的國內支持超過了微量允許的水平為由向WTO爭端解決機構提起訴訟。20_年2月,專家組報告裁決駁回了美國對玉米補貼的訴訟要求,但依然裁定中國政府對小麥、秈稻、粳稻的國內支持超過了“微量允許”的水平,后上訴機構維持了這一裁決??梢?,中國糧食補貼及相應的支持政策,面臨“黃箱”規則的約束日漸凸顯??傮w看,當前中國農業領域遭遇的爭端訴訟率在上升,涉及到的農產品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按照WTO的統計,20_-20_年,中國作為被訴一方的農產品貿易爭端案件有4起,明顯超過了世界主要經濟體在農業領域的被訴量。這些案件被訴的事由均屬于中國國內支持政策范疇,包括價格支持、配額管理、貿易措施、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等;涉案的產品范圍包括主糧、油料、糖類等。顯然,中國現行的農業政策體系正遭到美國、加拿大、巴西等世界主要農業出口國的全面審視,因此改革和完善現有農業政策體系特別是糧食支持政策,使之能夠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還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國際貿易爭端,這是中國應當重視的問題。

3.國際糧食市場的復雜性加劇了外部糧源的輸入性風險

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僅會帶來巨大的進口壓力和國內市場競爭壓力,還面臨著諸多的國際規則約束,限制了國內支持政策的發揮空間。除了這些壓力之外,國際市場上的不確定性也加劇了外部糧源利用的輸入性風險,需要謹慎面對這一風險。在當前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各類自然災害頻發的大背景下,輸入性風險帶來的壓力會持續增加。一方面,全球糧食生產及出口依然是由發達國家所主導,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等非市場因素對國際糧食市場及全球糧食貿易秩序的影響越來越大,給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除了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格局之變等常規影響因素之外,原油價格波動、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金融資本的操控等因素對全球糧食市場供給及價格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大,加劇了國際糧食市場的價格波動,這同樣給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自20_年以來,由于世界衛生環境的復雜性,一些主要糧食出口國采取各種措施限制糧食出口,造成了國際糧價的異常波動,使得區域范圍內的糧食流通鏈和供應鏈中斷??梢灶A見,后疫情時代,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糧食市場的價格波動甚至還會升級。不確定性、價格波動性等問題甚至會成為未來國際糧食市場的常態特征,中國必須要盡早應對,在高水平開放背景下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將這些影響降至最小。

4.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面臨阻力

中國作為全球農產品貿易大國,為了更好地應對糧食安全的新挑戰及新風險,應當化被動為主動。一方面,繼續采取各種措施應對和化解來自于國際市場的進口壓力及價格波動風險,另一方面還應主動作為,通過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增強在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將各類風險和壓力遏制在萌芽狀態。就當前而言,中國應該主動作為,與世界各國一起共同提升應對全球糧食市場風險的能力,特別是要提高糧食供給能力以及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為全球糧食貿易創造一個更加公開、透明的外部環境。主動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既符合中國應對進口風險及穩定外部糧源的實際需求,也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但是,中國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有一定的阻力。一方面,發達國家經常以中國對糧食貿易實施保護、國內外市場銜接不夠等為由來阻止中國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另一方面,當中國增加糧食進口并加大對外農業投資時,又面臨著“新殖民主義”“中國威脅論”等無端指責。

三、應對糧食安全新挑戰的思維轉型及政策著力點

1.樹立新的應對思維

(1)連接國內外市場的主要因素是價格,進口與缺口之間不能劃等號

在傳統的供需平衡思維模式下,國內供需平衡幾乎不考慮價格因素。如果國內生產的糧食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即便是價格較高而國際市場上價格相對較低,但因為內外部市場的隔絕,也難以進口(少部分以調劑為目的的進口除外)。隨著中國農業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調控對國內外市場連接影響力的發揮還離不開價格這個“市場之手”的銜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糧食進口數量完全取決于國內外糧價走勢,政府對貿易的調控力下降,國內外市場的連接也不再是國內糧食缺口所要求的平衡,而是由內外市場的價差驅動進口。當國際市場作為中國糧食供給的來源市場并成為影響國內糧食供求關系平衡的重要因素之后,只有國內外糧價差距足夠大,糧食進口的動力就會繼續存在,國內外市場的銜接度也會進一步增強,進口也將成為易事。而對進口與否、進口多少的爭論,進口量并不是單方取舍的思維模式,也不是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應有思維。

(2)產量高并不意味著競爭力強,增產并不必然提升自給率

在高水平開放的背景下,糧食貿易的決定因素是國內外糧價的差距。長期以來,中國對糧食生產的關注點是產量,而不是糧食作為產品的競爭力,因為這兩個目標并不能完全統一。農產品屬于同質性較高的產品,競爭力的高低是由價格決定的,也就是由生產成本高低決定的。按照邊際遞減理論,如果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產出的不斷增加,可變要素投入的邊際產出下降,因而使得產出邊際成本上升,最終使得價格上漲而競爭力下降。如果將技術進步的因素考慮在內,過于追求產量的最大化,生產成本也不一定會下降。在農業開放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內產量的增加可以有效調節供需缺口,從而能夠遏制進口。在高水平開放的情況下,國內糧食產量增加也可以調節供需缺口,但無法阻擋國內外價差引發的糧食進口。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國內糧食產量增加是以成本增加為代價,國內外價差會進一步拉大,反而會導致進口量進一步增加,從而降低了糧食自給率。

(3)糧食安全并不是絕對的自給自足

保障糧食安全并不必然要求糧食的自給自足,在高水平開放的情況下,加強國際糧食合作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路徑之一。不過,對于中國這一人口大國,保持較高水平的自給自足率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將絕對的自給自足認為是糧食安全,那么就會對糧食安全保障路徑產生誤解。真正的糧食安全應當是穩定的、持久的高消費水平,而不是維持較低的進口水平。事實表明,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國民收入差距過大以及國家治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像人口大國印度就維持了較高水平的自給率,每年能夠向國外出口大量的糧食,但這并不意味著印度糧食安全處于較高水平。由此而言,在中國農業高水平開放的背景下,要將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改善國民收入分配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建立穩定糧源引進渠道。20_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立足國內、適當進口,確立了新的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戰略,并重新厘定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內涵與邊界,從過去要求全面自給自足到保障重點糧食品種安全的轉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并將國際糧食市場作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在中國農業高水平開放的背景下,必須立足于全球來構筑國內的糧食安全保障觀,建立開放型、持久性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轉變糧食安全保障的思路,建立生產、需求、進口三元平衡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一方面,在明確國內資源稟賦、農業支持政策及國際規則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系統考量生產、供給、進口的關系并建立三者協同的調控機制體制,確保國內糧食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國內外市場、國內供需平衡與進口之間的協調和銜接。另一方面,要關注國際市場供給趨勢、風險變化及貿易政策變化,主動參與全球糧食治理體系,積極應對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新挑戰。

2.政策著力點

(1)農業競爭力提升

“非必需”進口不斷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國糧食競爭力有待提高。一方面,現有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難以與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在農業領域展開競爭。中國戶均耕地面積只有0.5公頃,戶均規模只有美國的1/350,美國大規模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方式不適用于中國。即便是到2050年中國農業人口減少至3億~4億人,戶均耕地規模也只有1公頃左右。另一方面,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推動了中國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農業競爭力。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帶來的不僅是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同樣也帶動了其他要素成本的上漲,使得糧食等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中國主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成本日益接近日本、韓國、瑞士等國家的水平,與美、澳、加等主要農業出口國的差距不斷拉大??紤]到中國勞動力價格、土地資源要素等價格上漲的趨勢難以逆轉,成本驅動的價格倒掛將會成為常態。如此,只有不斷提升農業競爭力,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競爭力,才能夠減少“非必需”進口。在傳統邊境保護水平有限,且國內支持政策受到多邊規則約束日漸增強的情況下,提升中國糧食產業的競爭力是政策的重要著力點之一。

(2)國內政策設計需要考慮國際規則

隨著糧食國內外市場融合度的加深,國內農業政策設計必須要充分考慮國際規則的要求,忽略國際規則的農業政策設計空間日漸狹窄,國際規則對國內農業政策的約束力不斷加強。由此,中國今后國內農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不僅僅是國內問題,還需要充分反映國際規則的要求及中國的承諾。中國在農業政策制定或農業法律規范修改過程中,相關內容和條款的設計要與國際規則接軌,使之能夠符合國內糧食安全保障的要求,還要避免陷入農產品國際貿易爭端之中。另外,中國作為全球農產品進口大國,不僅要求保證國內政策及立法與國際規則接軌,還應該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和重塑,以更主動的姿態和作為,為中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爭取更多的空間。當前,面對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及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糧食能源化和金融化的復雜形勢,以及部分農業貿易規則依然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帶,中國應在充分研究現有規則基礎上利用好規則,并力爭通過區域、雙邊貿易協定設計出新規則,為以后的國際規則談判創造出更有利于中國的空間。

(3)糧源進口多元化和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

在高水平開放的情況下,打造穩定、多元化的進口來源渠道是滿足國內糧食安全保障的要求,同時還應該做好風險防范及管控??陀^而言,中國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進口來源地過于集中,對相關出口國的依賴度較高,這些國家的供給能力或經濟政治風險對中國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了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穩定。由此,在未來的糧食貿易體系及政策安排上,應該推進多元化的進口戰略,構建多層次、多區域、多品類的分散式進口體系。另外,在全球氣候變化日漸顯著的情況下,糧食供需關系會呈現出更多的跨區域屬性,各國的共同治理是應對糧食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特別自20_年以來,糧食安全問題已不再是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糧食安全治理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通過合理調整世界的糧食資源,回應各國的實際需求,尋找各國共同的利益交叉點,惟其如此才能夠確保治理體系穩定而持續。

四、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1.結論

在農業擴大開放的情況下,糧食進口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路徑,同時也對國家糧食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壓力。就國內而言,一方面,“非必需”的大量進口,使得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升糧食競爭力成為中國必須面對的問題,從而也使得國內糧食安全思維和政策必須及時予以調整。另一方面,多邊規則對國內農業支持政策的約束性越來越大,限制了國內政策的調整空間,造成了較大的改革壓力。就國際角度看,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受到國際貿易環境、氣候變化、貿易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市場波動性、不確定性等成為未來國際市場的基本特征,中國以后利用外部糧源的風險也將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亟待思維轉型和政策轉型,推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食供給體系及能夠與國際接軌的農業政策體系的建立,從而不斷提升中國糧食安全治理能力,進一步完善開放性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2.政策建議

(1)推進從產量到競爭力的糧食安全導向轉變

當前中國糧食安全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關系日漸密切,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都是非傳統風險,亟待糧食安全導向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要適當弱化對高產量、高自給率的追求,將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競爭力作為糧食安全新目標。一方面,通過成本與價格對照,對抬升中國糧食生產成本的主要影響因素引起關注,通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降低相應成本,從而變相提升糧食競爭力。比如可以通過加速推動流轉,擴大經營規模來降低勞動力成本;通過生物育種、土地種植效率提升等技術開發及應用推廣,以提升資源利用率;擴大政府部門對糧食生產的投入等。另一方面,中國幅員遼闊,所屬氣候帶豐富,在此基礎上通過推進差異化的生產格局及錯位競爭來彌補成本競爭劣勢,在提升品質的基礎上注重品牌效應,走質優價優的路線;也可以推進中國產業融合來提升農業的整體競爭力等等。

(2)推進農業政策體系從國內分軌到內外對接的設計轉型

在綜合考量國際規則的適用性、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性及多邊貿易規則改革趨向等因素的基礎上,在合理范圍內繼續優化和完善中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提升中國糧食生產的競爭力。具體而言:第一,認真研究WTO《農業協定》中的模糊空間,在WTO規則允許的空間內創新中國農業補貼方式。第二,加強對多邊、區域農業貿易、援助、管理等多種規則的研究,提升運用規則的意識和能力。第三,積極推動并參與新一輪農業貿易多邊談判,推動WTO農業規則的重塑。一方面,針對現有的WTO農業規則中對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在后續談判的時候要加以關注,并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另一方面,重點關注與中國糧食貿易相關的國內支持、出口限制、糧食援助等規則改革,并提出這些規則改革的具體主張,將農業貿易政策調整與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進行對接。

(3)通過構建主動風險管控模式來提升外部市場的利用能力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局勢,中國應當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預警及管控機制,提升對國際糧食市場的把控力,采取多種措施化解和分散來自于國際市場的進口風險或其他輸入風險。具體而言:第一,放寬部分國家的糧食準入限制,繼續拓寬糧食進口來源渠道,打造多元化、高效化、穩定性的國際糧源供應體系。第二,利用好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加強對“非必需”進口的調控。鑒于當前中國可用于調控“非必需”進口的手段不多,由此在未來的多邊、區域、雙邊貿易談判中確?,F有的關稅、配額管理、國內支持政策空間不再被壓縮。同時,加大貿易救濟措施的運用力度,充分利用好反傾銷、反補貼及特別保障措施等手段,為糧食進口調控留下空間。第三,建立并完善農產品進口檢測與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對大宗商品市場的監測、研判及預警,及時了解大宗商品市場的變化趨勢,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貿易損害補償辦法,從而幫助農戶和農業企業提升糧食生產的競爭力及應對風險的能力。

(4)通過營造外部環境來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

在中國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合理利用國外資源和國際市場來保障糧食安全已不可逆轉。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僅需要加強糧食輸入性風險的防控,還應該加強與其他國家、國際機構的合作,通過創造穩定的外部環境來實現參與的主動權。一方面,進一步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深度結合,推進農業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的聯動?!耙M來”就是充分利用好國際貿易及國外的資本與技術來彌補國內糧食供需缺口;“走出去”就是通過對外投資來加強對國際市場及國外農業資源的控制,從而減少輸入性風險。當前,要充分利用好“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支持中國涉農企業擴大對外直接投資,積極完善產業鏈布局,特別是要擴大對土地等上游資源的投資,實現全產業鏈控制。另一方面,主動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為構建持續穩定的全球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后疫情時代,中國還應該努力推動全球糧食貿易體系和治理機制的重構。同時,維護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及投資框架,深入推動多邊農業貿易規則談判和涉農國際機構改革,強化各國糧食安全目標的協同一致,穩定國際糧食供給體系。

    540516
    中文-亚洲区小说区另类-中文字幕剧情无吗亚洲|最新国自产拍在线播放-国产欧洲日韩波多野结衣生化|99国产这里有精品视频
    <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rt id="amqcp"><rt id="amqcp"></rt></rt><bdo id="amqcp"></bdo><rt id="amqcp"></rt><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noframes id="amqcp"><rt id="amqcp"></rt>